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岳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城陵磯新港區、南湖新區、屈原管理區,市直各單位,中央、省屬駐岳各單位:
《岳陽市動力支撐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實施方案(2022—2025年)》《岳陽市“十四五”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行動計劃》和《岳陽市強化科技創新動力支撐的若干措施》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岳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10月28日
(此件主動公開)
岳陽市動力支撐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
實施方案(2022—2025年)
為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培育強勁發展動力,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以高質量的科技供給支撐引領岳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統攬,以突出創新主體、突出資源整合、突出改革挖潛為基本原則,全力打好主體培育、創新載體、資本助力、人才引領、產業支撐、科技服務等六大攻堅戰,推動創新要素加速集聚、創新生態持續優化、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市新增國家農高區1個、國家高新區1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個和省級創新型縣市區2個、省級農科園2個、省級技術創新平臺35個;高新技術企業達110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200家;創新創業投資基金規模超過100億元,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150億元,占GDP比重達2.6%;培育省、市科技人才團隊50個,新增科技產業人才50名,引進優秀青年創新人才200名;獲得國家、省科技進步獎勵50項,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7件;年技術合同交易額達300億元,占GDP比重達4.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2150億元,占GDP比重33%。
二、主要任務
(一)創新主體培育攻堅戰。
1.實施科技型企業“登高”行動。健全科技型企業庫,完善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加快臨規企業、潛力企業“小升規”步伐。推動科技政策扎實落地,引導支持企業承擔國家、省、市科技計劃項目。到2025年,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0家、高新產品企業500家,新增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600家,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新增20家、1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新增3個。(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稅務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2.實施科技型企業“上市”行動。完善上市后備企業名錄,健全后備企業篩選、培育、推薦等工作機制,助力科技型企業上市和在全國中小企業股轉系統掛牌融資。制定實施科技型企業上市支持計劃,對通過擬上市培育立項的企業,給予科技專項支持。到2025年,新增上市或掛牌科技型企業2家。(責任單位:市金融辦、市財政局、岳陽銀保監分局、市科技局)
3.實施新型研發機構“倍增”行動。加快建設一批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型研發機構,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聚集高端創新資源、開展產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到2025年,市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達到15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二)創新載體建設攻堅戰。
1.建設一流科技園區。完成岳陽臨港國家高新區創建任務。以屈原管理區為核心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創建2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以“五好”園區創建為導向,加快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增強創新驅動能力。(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2.建設重大創新平臺。創建國家熱塑性彈性體技術創新中心。創建省級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臨床醫療技術示范基地等科技創新平臺20家,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融入岳麓山實驗室、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湘江實驗室、芙蓉實驗室等“四大實驗室”和國家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爭取上述平臺在岳設立分平臺。(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健委、市科協)
3.建設高端孵化載體。立足“12+1”優勢產業鏈,支持“鏈主”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組建行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產業孵化園區。抓好我市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體系建設,優化技術市場布局。到2025年,創建2家國家級孵化器、5家省級孵化器,培育一批省級眾創空間、星創天地,新增3家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縣市區工作站。(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三)金融助力創新攻堅戰。
1.完善科技金融信貸體系。鼓勵金融機構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創新金融產品,支持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全面推行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風險補償改革。加大政府融資擔保和風險補償力度,完善市、縣財政融資擔保平臺功能,落實風補基金資金。到2025年,科技型企業獲得貸款比重達到3%。(責任單位:市金融辦、市人民銀行、岳陽銀保監分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2.設立科技金融創投體系。面向在孵企業、雙創大賽獲獎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創投風投機構與項目對接路演常態化機制,實現“創投風投+創新創業”協同互動。成立市級股權投資引導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專項產業基金,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助力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企業發展。(責任單位:市金融辦、市財政局、市人民銀行、岳陽銀保監分局、市科技局)
3.構建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實施科技金融特派員計劃,征集、梳理、發布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清單,組織開展銀企對接活動。提高金融數字化水平和政務數據質量,利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優化風投、放貸流程,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資服務。支持保險機構創新產品,為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創新活動開展提供保險保障。(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金融辦、市財政局、市行政審批局、市人民銀行、岳陽銀保監分局)
(四)科技人才集聚攻堅戰。
1.強化人才引進培養。編制發布人才需求清單,實行靶向引才、專家薦才、柔性引才,引進一批國際頂尖人才和國家、省級產業領軍人才,對急需或特需高層次人才(團隊),采取“一事一議”予以支持。著力培養一批創新型企業家。推動校企合作和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每年新增高技能型人才3000人。大力引進海外人才,支持海智基地工作站建設,助推我市外國專家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選派一批企業和農業科技特派員、科技專家服務團,服務企業發展與鄉村振興。促進新型科技服務業發展,引進和培育創業孵化、技術轉移、科技金融等科技中介服務人才,提升服務能力。(責任單位:市人才辦、市財政局、市教體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鄉村振興局、市科協、市工商聯,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各高校院所)
2.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改革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擴大預算編制、調劑、結余資金留用自主權,賦予科技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權。減少科研項目實施期內的評估、檢查、抽查和審計,簡化項目驗收程序。建立重大創新容錯機制,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氛圍。(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人才辦、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各高校院所)
3.提升人才服務水平。落實“人才新政45條”,分層分類為人才提供高效便捷服務。強化人才工作機構、人員、經費保障,建立科技人才專員服務制度,實行跨部門聯合服務,提供精準高效的人才服務。實施科技人才托舉工程,搭建學術交流、學術沙龍、人才沙龍、人才聯誼等活動載體,營造科技人才成長成才的良好生態。(責任單位:市人才辦、市人社局、市教體局、市財政局、市科協,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各高校院所)
(五)高新產業發展攻堅戰。
1.增強支柱產業核心競爭力。動態梳理“卡脖子”技術、反遏制技術、殺手锏技術、顛覆性技術“四張清單”,建立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項目庫。到2025年,爭取省科技重大專項、省“十大技術攻關”項目、省“100個科技攻關”項目共計超過10項;實施100項市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在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品種選育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超過10項;新增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200項,開發省級首臺(套)產品8項,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GDP占比達33%。(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衛健委、市農業農村局)
2.扶持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在化工新材料領域,布局建設高端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和電子化學品產業基地,加快功能高分子材料、石化合成新材料研發與產業化。在航空航天領域,建設好軍民融合衛星應用產業園,抓好空天裝備新材料與構件制造等項目建設。在氫能源領域,加快實施制氫催化劑及催化材料研發等制氫用氫項目,推進國家氫能城市建設。在新型生物醫療、芯片用電子特氣、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精密制造等領域,加快關鍵技術攻關、集成、產業化,促進產業集群發展。(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3.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國家智慧城市建設,依托湖南工業智能體創新研究院等平臺,推動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工業傳感器、5G等技術發展,對電磁及磁力裝備等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推廣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到2025年,推動20家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1000家企業“上云、上平臺”。(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科技局)
4.加速綠色低碳技術產業化。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緊盯“雙碳”目標,構建綠色化生產生活方式和循環經濟體系,打造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兩型”技術開發應用。加強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推動洞庭湖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與治理,注重湖區水資源綜合利用、水污染監測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到2025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0.9%,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控制在0.4噸標準煤/萬元以下。(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水利局、市資規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
(六)科技服務提升攻堅戰。
1.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貫徹落實省科技體制改革有關部署,實施科研項目組織、科研經費管理、科技計劃管理、科技成果評價等改革措施。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科研誠信管理,實施承諾和報告制度,推進科研失信信息匯交和聯合懲戒。緊盯科技前沿,健全風險評估機制,提升科技倫理治理能力。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和運用,推動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到2025年,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各高校院所)
2.促進技術轉移轉化。布局建設支柱產業技術研究院,實施一批重大技術攻關項目,提高產業技術創新源頭供給能力。完善技術轉移體系,支持高校院所建立專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引進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常態化開展產學研對接專項行動。加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支持力度,落實技術合同交易稅收優惠政策。推廣應用新技術新產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工信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各高校院所)
3.加強科技交流合作。支持省內外高校院所與在岳企業開展產學研戰略合作,加快化工新材料、先進制造等產業技術轉型升級。引導汨羅高新區、湘陰高新區和平江高新區融入“長株潭”一體化發展,實現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共建、項目共推。依托“進博會”“京洽會”“滬洽周”“港洽周”,對接引進先進地區創新資源,組織企業參加國(境)外經貿展覽會、論壇、洽談會和各種跨境電商平臺。依托岳陽自貿片區,加快境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及零部件進口,支持優勢技術和產品“走出去”。(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貿促會、市口岸辦、岳陽自貿片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4.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建立決策咨詢制度,成立科技創新決策咨詢專家委員會,加強對戰略、規劃、政策及重大項目的決策咨詢。打造創新創業品牌,舉辦創新創業大賽、技術轉移對接會、銀企洽談會等活動,形成具有鮮明特色和重大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品牌。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措施,從高企認定、研發投入、創新平臺建設、技術轉移轉化等方面,引導企業強化主體意識,加大創新投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開展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工信局、市科協,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發揮市科技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加強問題會商、信息通報和統籌推進。各級各部門要壓實責任,細化舉措,推動工作落實落地。
(二)加大創新投入。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優化財政科技支出結構,完善科技資金管理,強化戰略性、關鍵性、前沿性技術攻關,激發企業活力,驅動產業發展。實施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行動計劃,完善研發投入激勵政策,引導創新主體加大研發投入。
(三)加強督導督查。市科技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監督管理,每季度通報工作實施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及時研究解決措施,保障各項攻堅任務順利推進。
岳陽市“十四五”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
投入行動計劃
為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進一步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工作目標
到2025年,力爭全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居全省前列,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2%以上,科技創新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研發經費支出比例結構不斷優化,企業主體作用更加凸顯,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發經費占比提升至6%以上,基礎研究經費占比達到8%。
二、主要措施
(一)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激勵作用。
1.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進一步健全競爭性經費和穩定支持經費相協調的科技投入機制,確保各級財政對科技投入只增不減。優化科技資金支出結構,向重點領域、項目、單位集中。積極爭取國家、省財政資金,市內研發單位承擔的國家科研項目、省科技重大專項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由各級財政給予相應支持。(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岳陽布局,市縣兩級按“一事一議”方式予以經費支持。(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2.建立研發導向的激勵機制。對全市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高于5%的企業,優先支持申報各類財政扶持資金。(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資規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廣電局、市衛健委、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管局)將研發投入作為全市產業園區評價重要指標,指導產業園區將研發投入高的重大項目優先納入各類重點項目庫。鼓勵申創國家高新區、國家農高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省級創新型縣市區、省級高新區、省級農科園、省級技術創新平臺。(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林業局、市農業農村局)將縣市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及增速作為市級財政科技資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對研發工作突出的縣市區,予以后補助獎勵。加強對財政科技投入流向研發的統計分析,發揮數據監測預警作用。(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科技局)
3.發揮財政科技專項資金引導作用。鼓勵企業自籌資金加大科技創新研發投入,市財政對研發投入大的“12+1”產業鏈龍頭企業、重點稅源企業的重點研發項目給予獎補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按照市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對科技經費進行管理,其他市級專項資金中安排科研經費的,其經費管理按照市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執行。(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資規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廣電局、市衛健委、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管局)積極開展省市、政企合作,建立自然科學基金(省市聯合基金)。各類獎補政策對基礎研究投入予以傾斜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教體局、市工信局、市國資委)
(二)強化企業研發投入主體地位。
1.梯次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加快打造七大千億產業集群,爭取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2%。(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國資委,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著力培育以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為重點的科技型企業,對新獲批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給予一定獎勵。爭取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100家、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1200家,創稅顯著提升。(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人才辦、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稅務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對新認定的市本級高新技術企業,根據相關政策規定由市財政按10萬元/家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補助。縣市區對新認定和復審通過的高新技術企業可給予一定獎勵,支持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十四五”期間全市每年重點培育20家左右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2.鼓勵企業建立高水平研發機構。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研發平臺。(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行業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按有關規定給予20萬—200萬元獎勵。每年組建市級創新平臺10家以上,根據平臺類型按有關規定對平臺給予20萬元或10萬元獎勵。對建有省級以上研發平臺的企業,在申報市級重大科研項目時予以優先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人才辦、市發改委、市教體局、市國資委,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鼓勵設立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除享受創新主體優惠政策外,在研發投入、人才引進、儀器配套等方面給予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教體局、市民政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3.推動重點企業開展研發活動。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特一級建筑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建立研發機構、開展研發活動,提高基礎研究投入。到2025年,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超過60%。(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廣電局、市林業局、市國資委,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對于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比重年度排名全市前5位的規模工業企業給予一定獎勵。(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廣電局、市林業局、市金融辦)
(三)提升高校、科研院所、醫院研發投入。
1.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加大研發投入。把研發投入作為相關單位創新資源配置及績效考核評價等工作的重要指標。(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教體局、市衛健委、各科研院所主管部門)鼓勵高校逐步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一流學科建設專項資金用于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的比例。(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教體局,各高等院校)
2.加強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基礎研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參與國家、省重點實驗室及國家、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承載主體、市縣聯動支持機制,市級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予以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體局、市衛健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才辦,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開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力度,優先支持申報享受相關研發獎補政策。(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體局,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醫院納入研發統計范圍,對新獲批國家級、省級臨床醫學中心和臨床醫療技術示范基地,及新獲批市級臨床醫療技術示范基地給予一定獎勵。(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衛健委、市財政局)重點推動符合條件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非企業單位納入研發統計范圍。對加大研發投入的單位優先推薦申報國家級、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并在市本級科技計劃項目中予以政策傾斜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設立各類創新聯合基金,支持青年科研人員開展基礎科學研究,符合條件的,優先納入市級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教體局、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管局、各科研院所主管部門)
3.建立健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聯合企業開展橫向課題研究或參與企業自主研發項目。(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體局、市工信局)推動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管理及收益分配細則,科研人員(包括擔任領導職務的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入股股權),按不低于70% 劃歸成果完成人及其團隊自主分配,其余部分統籌用于科研、知識產權管理及相關技術轉移工作。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后,科技成果完成單位按規定對完成、轉化該項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資金獎勵。(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體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鼓勵企業和研究院所、高校聯合建立研究開發平臺、技術轉移機構或技術創新聯盟。在市本級科技計劃項目評審、立項及資金配置上,對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擔、建立有產學研合作關系的項目予以政策傾斜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教體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科研院所主管部門)對納入國家、省技術轉移機構建設試點的高校、科研院所給予配套支持。對聯合成立并認定為省級技術轉移機構的,給予相應的匹配經費和條件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工信局、各科研院所主管部門)
(四)加大研發政策支持力度。
1.加強創新普惠性政策引導。發揮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作用,落實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所得稅優惠、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技術轉讓稅收優惠等政策。(責任單位:市稅務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鼓勵科技型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實施差異化研發獎補。對研發投入強度高、基礎研究投入大的創新主體給予獎補傾斜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教體局、市商務局、市民政局、市衛健委,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對符合條件的相關產品,推薦納入“兩型”產品政府采購目錄和首購產品目錄。(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
2.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探索建立科技金融聯席會議制度,構建“科技創新+金融創新”發展新業態。(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金融辦、市財政局、市人民銀行、岳陽銀保監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白名單”制度,穩步推進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大力支持科技要素大市場建設。(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金融辦、市財政局、市人民銀行、岳陽銀保監分局、市市場監管局)支持股權投資機構加大對科技企業的投資力度,對投資科技創新產業的股權投資機構,有條件的縣市區可按經濟貢獻給予不超過實際投資到賬金額10% 的獎勵。(責任單位:市金融辦,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3.加強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對省級以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按照申報單位注冊地實行屬地管理,在人才落戶居留等方面給予支持。(責任單位:市人才辦、市人社局、市衛健委、市教體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采取“一事一議”方式,通過股權投資與資金支持相結合,對新引進的產業領軍人才及團隊給予500萬—1000萬元項目資助;對符合我市重大發展戰略、能帶來重大經濟社會效益的產業領軍人才及團隊,最高給予5000萬元項目資助。(責任單位:市人才辦、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教體局、市工信局、市衛健委、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國資委)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市科技領導小組作用,統籌推進行動計劃的實施。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及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各司其職、協同聯動,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強經費保障。財政部門要建立穩定的財政科技投入增長機制,科技部門要統籌優化各類科技支出結構、完善科技資金管理,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創新研發的積極性,不斷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和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水平。
(三)完善考核監督。加大對縣市區、有關部門單位研發經費投入情況的工作考核,強化對研發投入指標動態監測和督查推進。
附件:
1.各縣市區目標任務分解表(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
2.各縣市區目標任務分解表(基礎研究投入總量及占比)
3.市直有關單位目標任務分解表(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
4.市直有關單位目標任務分解表(基礎研究經費總量及占比)
附件1
各縣市區目標任務分解表(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
| 
 地區  | 
 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  | 
||||||
| 
 實際值  | 
 預計值  | 
 目標值  | 
|||||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
| 
 平江縣  | 
 1.3  | 
 1.34  | 
 2.40  | 
 2.45  | 
 2.62  | 
 2.79  | 
 2.97  | 
| 
 岳陽縣  | 
 1.59  | 
 1.4  | 
 2.20  | 
 2.47  | 
 2.65  | 
 2.82  | 
 3.00  | 
| 
 華容縣  | 
 1.51  | 
 1.85  | 
 2.28  | 
 2.54  | 
 2.72  | 
 2.89  | 
 3.08  | 
| 
 湘陰縣  | 
 1.61  | 
 1.24  | 
 2.40  | 
 2.7  | 
 2.89  | 
 3.07  | 
 3.27  | 
| 
 臨湘市  | 
 2.15  | 
 2.23  | 
 2.01  | 
 2.26  | 
 2.41  | 
 2.57  | 
 2.74  | 
| 
 汨羅市  | 
 2.37  | 
 2.43  | 
 2.79  | 
 2.8  | 
 2.99  | 
 3.19  | 
 3.39  | 
| 
 岳陽樓區  | 
 0.42  | 
 0.27  | 
 0.56  | 
 0.69  | 
 0.74  | 
 0.79  | 
 0.84  | 
| 
 云溪區  | 
 2.51  | 
 2.8  | 
 3.27  | 
 3.4  | 
 3.63  | 
 3.87  | 
 4.12  | 
| 
 君山區  | 
 1.08  | 
 1.2  | 
 1.57  | 
 1.77  | 
 1.89  | 
 2.01  | 
 2.15  | 
| 
 岳陽經開區  | 
 2.51  | 
 2.02  | 
 2.38  | 
 2.55  | 
 2.72  | 
 2.90  | 
 3.09  | 
| 
 城陵磯新港區  | 
 2.87  | 
 2.98  | 
 2.51  | 
 2.44  | 
 2.61  | 
 2.78  | 
 2.96  | 
| 
 南湖新區  | 
 0  | 
 0  | 
 0.0030  | 
 0.006  | 
 0.10  | 
 0.20  | 
 0.26  | 
| 
 屈原管理區  | 
 1.04  | 
 0.9  | 
 1.16  | 
 1.31  | 
 1.40  | 
 1.49  | 
 1.59  | 
| 
 全市  | 
 1.57  | 
 1.57  | 
 2.01  | 
 2.16  | 
 2.31  | 
 2.46  | 
 2.6  | 
附件2
各縣市區目標任務分解表(基礎研究投入總量及占比)
| 
 地區  | 
 基礎研究經費(億元)  | 
 基礎研究占研發經費比重(%)  | 
||||||||||||
| 
 實際值  | 
 預計值  | 
 目標值  | 
 實際值  | 
 預計值  | 
 目標值  | 
|||||||||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
| 
 平江縣  | 
 0.059  | 
 0.034  | 
 0.065  | 
 0.093  | 
 0.130  | 
 0.174  | 
 0.227  | 
 1.40  | 
 0.76  | 
 0.75  | 
 0.98  | 
 1.18  | 
 1.37  | 
 1.55  | 
| 
 岳陽縣  | 
 0.065  | 
 0.060  | 
 0.063  | 
 0.090  | 
 0.126  | 
 0.169  | 
 0.220  | 
 1.16  | 
 1.19  | 
 0.74  | 
 0.87  | 
 1.06  | 
 1.23  | 
 1.40  | 
| 
 華容縣  | 
 0.033  | 
 0.033  | 
 0.070  | 
 0.101  | 
 0.142  | 
 0.189  | 
 0.247  | 
 0.60  | 
 0.48  | 
 0.78  | 
 0.93  | 
 1.13  | 
 1.32  | 
 1.49  | 
| 
 湘陰縣  | 
 0.064  | 
 0.053  | 
 0.188  | 
 0.270  | 
 0.379  | 
 0.507  | 
 0.660  | 
 1.19  | 
 1.25  | 
 2.12  | 
 2.51  | 
 3.05  | 
 3.55  | 
 4.02  | 
| 
 臨湘市  | 
 0.171  | 
 0.089  | 
 0.101  | 
 0.145  | 
 0.204  | 
 0.272  | 
 0.355  | 
 2.66  | 
 1.31  | 
 1.62  | 
 1.93  | 
 2.34  | 
 2.72  | 
 3.08  | 
| 
 汨羅市  | 
 0.695  | 
 0.736  | 
 0.905  | 
 1.303  | 
 1.826  | 
 2.442  | 
 3.184  | 
 7.02  | 
 7.09  | 
 6.98  | 
 9.30  | 
 11.28  | 
 13.11  | 
 14.87  | 
| 
 岳陽樓區  | 
 0.456  | 
 0.298  | 
 1.010  | 
 1.455  | 
 2.038  | 
 2.726  | 
 3.554  | 
 15.94  | 
 15.79  | 
 24.22  | 
 26.17  | 
 31.74  | 
 36.92  | 
 41.85  | 
| 
 云溪區  | 
 0.082  | 
 0.038  | 
 0.408  | 
 0.588  | 
 0.823  | 
 1.101  | 
 1.435  | 
 1.00  | 
 0.41  | 
 3.80  | 
 4.88  | 
 5.92  | 
 6.89  | 
 7.81  | 
| 
 君山區  | 
 0.002  | 
 0.003  | 
 0.003  | 
 0.004  | 
 0.006  | 
 0.008  | 
 0.011  | 
 0.13  | 
 0.41  | 
 0.11  | 
 0.13  | 
 0.15  | 
 0.18  | 
 0.20  | 
| 
 岳陽經開區  | 
 0.498  | 
 0.488  | 
 0.581  | 
 0.837  | 
 1.172  | 
 1.567  | 
 2.043  | 
 7.99  | 
 7.97  | 
 6.72  | 
 8.37  | 
 10.15  | 
 11.80  | 
 13.38  | 
| 
 城陵磯新港區  | 
 0.043  | 
 0.047  | 
 0.128  | 
 0.184  | 
 0.257  | 
 0.344  | 
 0.449  | 
 1.85  | 
 0.98  | 
 1.88  | 
 2.53  | 
 3.07  | 
 3.58  | 
 4.05  | 
| 
 南湖新區  | 
 0.000  | 
 0.00  | 
 0.006  | 
 0.01  | 
 0.015  | 
 0.02  | 
 0.03  | 
 0.00  | 
 0.00  | 
 1.87  | 
 2.37  | 
 2.67  | 
 3.17  | 
 3.92  | 
| 
 屈原管理區  | 
 0.020  | 
 0.014  | 
 0.018  | 
 0.026  | 
 0.037  | 
 0.050  | 
 0.065  | 
 2.16  | 
 1.69  | 
 1.59  | 
 1.88  | 
 2.28  | 
 2.66  | 
 3.01  | 
| 
 全市  | 
 2.187  | 
 1.89  | 
 3.54  | 
 5.10  | 
 7.14  | 
 9.55  | 
 12.45  | 
 3.70  | 
 3.02  | 
 4.00  | 
 4.97  | 
 6.02  | 
 7.00  | 
 8.00  | 
附件3
市直有關單位目標任務分解表(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
| 
 責任單位  | 
 研發活動單位及類別  | 
 研發經費總量(億元)  | 
 十四五年均目標增速(%)  | 
||||||
| 
 實際值  | 
 預計值  | 
 目標值  | 
|||||||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
| 
 市科技局  |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非企業單位  | 
 0.85  | 
 0.73  | 
 1.1  | 
 1.3  | 
 1.53  | 
 1.81  | 
 2.13  | 
 18  | 
| 
 市教體局  | 
 高等學校  | 
 1.06  | 
 2.31  | 
 3.01  | 
 3.76  | 
 4.7  | 
 5.87  | 
 7.34  | 
 25  | 
| 
 市工信局、市國資委  | 
 規模以上工業  | 
 52.13  | 
 55.1  | 
 73.32  | 
 81.39  | 
 90.34  | 
 100.27  | 
 111.3  | 
 11  | 
| 
 市住建局  | 
 特、一級建筑業  | 
 2.44  | 
 3.61  | 
 4.11  | 
 5.34  | 
 5.93  | 
 6.58  | 
 7.3  | 
 11  | 
| 
 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等行業主管部門  | 
 規模以上服務業  | 
 0.38  | 
 0.74  | 
 2.2  | 
 2.42  | 
 2.66  | 
 2.93  | 
 3.22  | 
 10  | 
| 
 市衛健委  | 
 醫療衛生機構  | 
 —  | 
 0.03  | 
 0.47  | 
 0.53  | 
 0.57  | 
 0.63  | 
 0.69  | 
 10  | 
| 
 備注:表中排名第一的責任單位為牽頭單位。  | 
|||||||||
附件4
市直有關單位目標任務分解表(基礎研究經費總量及占比)
| 
 責任單位  | 
 研發活動單位 及類別  | 
 基礎研究經費(萬元)  | 
 基礎研究經費占比(%)  | 
||||||||
| 
 實際值  | 
 預計值  | 
 目標值  | 
 實際值  | 
 預計數  | 
 目標值  | 
||||||
| 
 2019  | 
 2020  | 
 2021  | 
 2023  | 
 2025  | 
 2019  | 
 2020  | 
 2021  | 
 2023  | 
 2025  | 
||
| 
 市科技局  |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非企業單位  | 
 1016.1  | 
 2433.1  | 
 4340  | 
 6931  | 
 10972  | 
 11.76  | 
 32.88  | 
 39.09  | 
 45.3  | 
 51.51  | 
| 
 市教體局  | 
 高等學校  | 
 588.1  | 
 720.1  | 
 1211.1  | 
 4700  | 
 22020  | 
 5.55  | 
 3.11  | 
 3.99  | 
 10  | 
 30  | 
| 
 市工信局、市國資委  | 
 規模以上工業  | 
 20265.5  | 
 15773.3  | 
 29868.8  | 
 47790  | 
 72345  | 
 3.89  | 
 2.87  | 
 4.08  | 
 5.29  | 
 6.5  | 
備注:表中排名第一的責任單位為牽頭單位。
岳陽市強化科技創新動力支撐的若干措施
為貫徹“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強化科技創新動力,助推高質量發展,根據市委《關于印發〈岳陽市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人才高地建設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岳發〔2021〕17號)、《關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岳發〔2019〕4號)等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措施。
一、統籌推進創建工作。協同推進市、縣兩級創新型城市建設,將創建國家、省級創新型縣市區任務以及市縣驅動發展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工作納入政府重點工作內容。
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實施重點研發計劃,對企業上一年度享受稅前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結合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研發費用增量、綜合經濟貢獻等情況,按一定比例給予財政獎補,年度最高獎補50萬元。
三、加大基礎研究力度。設立自然科學基金(省市聯合基金),根據協議由省自科基金委和我市共同出資,省自科基金委每年按我市出資金額的20%配套,用于支持高校、醫衛系統以及科研機構等單位開展基礎研究。
四、推進關鍵技術攻關。對通過專家評審和實地核查的市科技重大專項,每個項目支持不低于100萬元。圍繞我市七大千億產業和“12+1”產業鏈建設,集中突破一批制約我市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共性)技術,在市人才發展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中按規定安排“揭榜掛帥”項目資金。每年支持“揭榜掛帥”項目不超過3個,采用后補助方式,在項目中期評估通過后撥付60%,項目實施到期驗收合格后再撥付40%,每個項目補助最高不超過100萬元。
五、促進科技創新平臺能級提升。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行業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按有關規定給予獎勵。對新建立的企業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動)站協作研發中心,分別給予100萬元、60萬元、40萬元補助。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分別給予50萬元、30萬元配套支持。對新認定的市級新型研發機構,按照20萬元標準予以立項支持。對新認定的市級重點實驗室、科普基地、臨床醫療示范基地,按照10萬元標準給予立項支持。對新認定的市級星創天地,按照5萬元標準予以立項支持。鼓勵眾創空間建設。
六、促進科技要素集聚。加強人才支持。大力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采取“一事一議”方式,通過股權投資與資金支持相結合,對引進的產業領軍人才及團隊按有關規定給予項目資助。對市級外國專家項目,根據項目情況給予引智單位最高15萬元資金支持,對入選國家級、省級外國專家項目的,每個項目最高配套10萬元。加強財政支持。符合支出條件的涉企資金中不需要重新分配的資金在5個工作日之內下達到企業,需要調整的資金在20個工作日內下達到企業。加強金融支持。全面推行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風險補償改革工作,省、市共同設立資金池,為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提供風險補償資金,支持我市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政策性擔保繼續降費,對“創業擔保貸”免收擔保費。加強稅務支持。積極落實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留抵退稅政策。
七、大力培育科技創新主體。鼓勵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新認定的市本級高新技術企業,按有關規定給予補助。抓好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支持入庫企業承擔國家和省、市科技計劃項目。
八、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繼續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補助專項,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輸出、承接,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達到規定標準的,按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有關規定給予補助。
九、實施企業創新創業扶持政策。對在我市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獎的項目,在立項后根據獲獎情況給予2萬元至5萬元不等的資金補助。加大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研發的支持力度,對科技型企業創新創業扶持資金項目每項支持10萬元。
十、多舉措不斷優化創新生態。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落實省科技體制改革工作部署,推動市級科技計劃改革,探索科研項目“揭榜掛帥”機制和科研經費“包干制”。建立健全重大創新容錯機制。